
近日,吉林大学给我校发来贺信,我校2022届校友邵致远在校期间表现突出、成绩优异,荣获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并对南昌一中为吉林大学输送优秀学子表示了感谢。
国家奖学金是当前高等学校学生能够获得的荣誉等级最高的国家级奖学金,其评审最为规范,标准最为严格,获奖比例仅为0.2%。
在此,向邵致远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师生报喜。


邵致远是南昌一中2022届校友,现为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并担任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01班班长兼团支部副书记;主持了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喜来健社会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等十余项荣誉和奖励。
邵致远校友表示,两年后再回首,看似寻常的高中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我衷心地感恩母校,在我最无知的年纪给予我保护;我衷心地感谢老师们,在我最迷茫的阶段给予我指引;也衷心地感谢同窗,在我奋斗的岁月与我同行。
母校的悉心呵护,给予了我安全试错的环境。自己懂事较晚,文理分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思都不在学习上,导致学业成绩落后,我一度十分自卑,害怕被任何人关注。但幸运的是,在老师们的鼓励和一中包容的氛围中,我逐步培养起了自信。因为爱好播音主持,我时常被选为校内各类活动的主持人和参与表演节目。通过自己的特长,我第一次感受到被他人看好的滋味。在不断的正反馈中,我一点点接纳了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并自发地尝试改变自己。现在回想起来,进入大学后,我之所以能够主动了解学校、学院的评价体系,并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与母校的成长经历脱不开干系的。
老师们的尽心指导,培养了我踏实做事的习惯。我在学业上的进步离不开老师们的尽心指导。作为班主任,历史学科的曹刚老师总是以同龄人的姿态关心着班级同学的学业,帮助我们调整心理状态;为了稳固同学们的基础知识,语文学科的郭晶老师会亲自监督各类背诵;为了确定同学们的作业是否亲自完成的,数学学科的龚亮老师会每天检查全班同学的做题草稿;为了保证全班同学单词过关,英语学科的田也老师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一对一抽查单词;为了方便同学规范作答,政治学科的王登需老师会不断整理、阐释知识脉络;为了帮助同学理解复杂的地理现象,地理学科的赵春华老师会与同学展开一次又一次讨论,让我们将知识内化。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老师们是真正关心、关注我们的学习情况。我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松懈都能被捕捉到,即使是落后的同学也会因为学习态度的转变而被公开表扬,成绩领先的同学也会因为状态的下滑而被拉去谈心。在这样的尽心指导下,我逐渐放弃了各种侥幸心理,养成了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这种踏实的习惯也延续到了大学,使我在缺少监督的环境中依旧能潜心学习。
同学间的良性竞争,激发了我努力拼搏的动力。在高中,我结识了一群共同奋斗的朋友,收获了一段难忘的友谊。他们是我努力的目标、竞争的对手、互助的伙伴,为我营造了一个有竞争、有友情、也有关爱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使我逐渐理解学习不是闭门造车,只有不断借鉴他人的方法和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成长。即使进入大学,这样的意识也影响着我。通过不断借鉴老师、学长、同学们的方法和经验,我在大学阶段获得了许多接触新的领域的机会,也在逐步丰富的经验中树立了自己努力的目标。